从打工妹到发明家——记嘉定分校李凤娟

时间:2018-02-28浏览:18

  个人档案:李凤娟,嘉定分校2010级行政管理专科班

人生格言:只有不断拼命向前奔跑,才不会被知识、被时代所抛弃。


17年前,她曾是一名普通的车间操作工——来自农村、学历不高。17年后,她成为了上海市工人发明家——先后完成了“转向机齿轮冷挤压无切削加工技术”、“汽车转向器阀芯精确定位控制技术”等6项技术创新项目,其中4项获得国家专利,实现技术成果转化的有3项。此外,她还参与了世博新能源汽车转向机构关键零部件项目(EPS)开发。她,就是李凤娟——一名极其普通而又极其不普通的电大学子。

最初的梦想

17年前的初冬,江苏姑娘李凤娟背起小小的行囊离开了父母和七个疼爱她的哥哥姐姐,离开了飘香的稻田和温暖的家,只身来到上海。在上海,这个从没有摸过汽车方向盘的姑娘穿上了蓝色的工作服,开始计算齿轮,接触轴承,慢慢适应车间里强烈的机器轰鸣……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陌生。她的意识开始转变,她不再是只种自家门前三亩地的农民,而是一名工人,一个强烈的念头驱使着她:“我要学!”刚开始学磨刀的时候,李凤娟的右手食指被磨掉了一大块皮,左眼的眼角边因修磨刀具,导致铁屑飞出而烫伤,至今还留有一块疤痕。面对如此辛苦而危险的工作,她曾一度闪过退缩的念头。可是夜深人静,躺在宿舍的床上,脑海中浮现出离家时,父母眼中流露出的支持与期盼,她暗下决心:我要做一个不平凡的打工妹!最初的梦想与坚持让李凤娟慢慢感受到了工作带给她的愉悦,每加工出一个零件,她都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从此,李凤娟的生活中只剩下一件事:学习,不停地学习!

创新的理念

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李凤娟不仅熟练掌握了自身岗位的操作流程,还钻研起了公司里每一台先进的设备——请教老师傅、利用下班时间看机器说明书、反复练习……而她最喜欢做的就是一边摸索,一边反思。总是有无数个“为什么”困扰着她:为什么主轴会转?为什么中拖板会走动?为什么一块小小的刀具就能把那么坚硬的铁块切开?她决心,要把这无数个“为什么”统统找出答案。作为一线工人,李凤娟发现,一台设备需要两个人操作,一个送过去,另一个在旋转的时候接住,这样的操作方法不仅不安全,而且效率很低,为什么不能做一个简单的接料工具,让材料随着坡度自动滚落。于是,她提出了人机自动送料安全控制法的建议,获得了厂方的大力推荐和员工的一致好评。尝到甜头的李凤娟再接再厉,带领同事们优化加工程序,将七道工序简化到四道。将270万的进口设备进行革新,减少了三分之二的成本。另外,还改进了“十孔一次成型项目”,不仅将设备成本从86万降低到30万,加工速度也从65秒加快到46秒,真正实现了节能高效。“比别人想得深一点,比别人想得多一点”。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让这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姑娘不断创新,不断创造奇迹。

钻研的精神

李凤娟曾向公司提出过一项建议——“改零件简单摆放为专用工位器具置放”。当时的操作间,工件与工件之间容易产生磕碰,工人在推工位器具时,零件时常往一边倒,再加上工位器具高度高、宽度窄,产生不平衡后,很容易翻车,零件总是报废,还有安全隐患。她早就在考虑用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了,思来想去只有改工位器具!于是她提议用方形的铁架,上面焊接一根根柱子,把工件插在柱子上。可是,经过领导审核,这项建议却被否定了。因为铁架太重,铁和铁还是容易产生磕碰,且占地面积大。执着的她并没有放弃,经过反复琢磨,提出“推得部分”与放零件的部分分开,上面部分用塑料盒,塑料盒里面放隔条的办法。这样不但数目清楚,预防磕碰伤,还可以预防漏加工。这一改革很快就得到了公司的认可,并使用至今。

角色的转变

在区总工会的推荐下,李凤娟参加了上海广播电视台《头脑风暴》栏目为“五一”劳动节特别录制的《蓝领创新:咱们工人有力量》节目。作为农民工代表,与包起帆、李斌等多位著名科技创新劳模一起参加专题讨论有关蓝领创新的话题,引发了本市一线职工的热议。之后,她又参加了“上海市职工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暨第四届职工科技节开幕式”,作为4名交流发言者之一,她作了题为“立足岗位创新、服务企业发展”的演讲。她说“做一个称职的工人,首先要热爱本职工作,有求知求学的钻研精神;做一个称职的工人,要善于在工作中开动脑筋,有与企业共发展的主人翁精神;做一个称职的工人,还要攻坚克难,有岗位创新的热情和拼搏奉献精神”。她的话得到了参加会议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市总工会、市人社局和市知识产权局等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目前,区总工会正在积极协助格尔公司筹建“李凤娟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其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的示范作用,引导更多的职工岗位学习、岗位成才、岗位奉献。

角色的转变,荣誉的蜂拥而至,并没有使李凤娟迷失,反而让她更加看清楚了自身的不足。她说:“因为现在的操作面板上基本没有中文了,全部是英文,我一看,不知道怎么调整,怎么加工?”对她来说,新的知识就是新的能量,为了攻克英语,为了拥有新的能量。2010年的春天,怀揣着新的梦想,她步入了上海电大嘉定分校。

学习的渴求

李凤娟有一个习惯,每天早上上班前先到车间整条流水线上转一圈,每天晚上下班后再巡视一圈。现在李凤娟又多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进厂前先背五个英语单词,每天晚上督促女儿做功课的时候,再背五个英文单词。在她眼里,自己从来就不是什么天才,头脑也并不灵光,所能做的只有笨鸟先飞,以勤补拙。就像老师说的:“其实李凤娟比谁都忙,可她坚持每次都来上课,原因只有一个,在她心里,学习高于一切。”

在李凤娟的记忆里,家乡有很多的梧桐树,而在嘉定分校的校园里,也有很多的法国梧桐。漂泊多年的她如今在上海安了家,有了自己最亲最爱的家人,而最让她高兴的是,家人是她最好的学习后援团,每天和女儿一起背英语,和丈夫一起读管理,在这个学习型的小家庭里,满载了爱与温馨。

回顾自己一年半在电大的学习生活,李凤娟总结了五条:第一、认真制定并坚持履行个人自主学习计划;第二、积极探索和实施良好的学习方法;第三、积极参加学习小组活动;第四、认真完成各门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作业;第五、认真做好考前复习工作。李凤娟总结的这五条看上去很平常,犹如“老生常谈”。然而,这恰恰体现了她作为一名成功者的基本素质和品质。她在电大取得的优异成绩,无愧于在工作中通过奋斗和拼搏所获得的“新长征突击手”和“十大工人发明家”的光荣称号。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李凤娟以自己榜样的力量,团结、带动同学们一起学习,倡导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同学们都说:“李凤娟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的双重模范。”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了不被知识所抛弃,李凤娟每一分钟都在奋力划桨。时代瞬息万变,唯有对学习的热爱永不褪色。她说:“我一直觉得有人在后面追着我,我得不断地拼命向前奔跑。”这就是最淳朴,最纯粹的李凤娟,她飞奔着向前,仿佛总有人追赶;她贪婪地学习,仿佛知识就是生命的氧气。从打工妹到发明家,这个来自农村的姑娘用知识谱写着属于自己的华美乐章!


获奖感言:

我是一个农村家庭的孩子,当初没有机会上大学。一直以来,上大学就是我的梦想,我也想成为我们村上的大学生,在这里,非常感谢上海电大,让我有再次学习的机会,让我圆了大学梦。

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但我十分清楚“笨鸟先飞”的道理,既然没有过人的天资,那么,我只能一步一个脚印,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成功之门是为那些敢于拼搏、不断努力的人而敞开的!因此我十分珍惜在电大的学习机会,多年的工作经验,使我深深体会到:努力不一定成功,成功一定要努力!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努力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机会是平等的,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就会抓住成功。学习英语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期的练习才能慢慢提高。我给自己设下一个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其次,学习方法也很重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可以事半功倍。再次,课堂效率的保证是至关重要,上课之前做好预习工作,带着问题听课会让听课更有针对性。之后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巩固课上所学的内容。最后,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该学习的时候要全心全意投入学习,该放松的时候要好好放松。

 回想这一路走来,虽然辛苦却充满了幸福。现在,我获得了这个奖项,我很高兴,毕竟这是对我这一学年努力学习和工作的一个肯定,但我知道这离我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因此我不会就此停止努力,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上,我都会一如既往!荣誉既是终点,又是起点。我要把它化作今后不竭的动力,不断追求,不断完善自我。用青春续写希望,用汗水成就梦想,用铿锵的脚步走向美好的人生!



返回原图
/